English

未来世界终将摒弃战争

1998-1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人类历史上,有两种做法对社会进步产生的作用超乎人类体力与智力方面的力量。其一便是与其他社会进行贸易,即用手头多余的东西换得所匮乏的东西。通过贸易和商业,所有社会都能改进各自的生活方式。

推动社会前进的另一做法就是侵略一个生活比自己富足、武力却不及自己强大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用武力剥夺其财富。这是人类历史上出现频率极高的模式,在帝国疆城内的“野蛮人”和自身较为文明的臣民之间发生的争斗经常是这种情况。

从根本上说,一个力图改变自身命运的社会,一定能够在商贸与战争之间做出明智选择。人们往往选择战争,特别是当一个社会恰恰缺乏另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如果缺乏可资贸易的东西,战争就很有可能成为唯一解决办法。此外,战争还是更迅速,或许也是最经济的解决之道。毕竟这样做无须失去自己的东西便可得到一切,对某些民族来说,战争比商贸活动更刺激、更荣耀。

然而,战争必然具有毁灭性,并且从战败的文明中夺取政权的胜利者很快会发现,如果不能够使这种文明延续下去,这种既得利益便是短命的。而结果往往是,胜利者倒是采纳了文明人的生活方式,但最终却成为统治战败的(和反叛的)农业社会的贵族统治者。

只要战争造成的微小危害不费多大力气便可以得到恢复,它就是有利可图的行动,总之,当社会已变得越来越复杂时,战争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使社会愈益复杂,想让一个遭受征服的社会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更加困难。

在19世纪,普鲁士经过一系列短时间的战争暂时跃为欧洲领袖,同时将自己变为德意志。在这个世纪中,战争与贸易之间的平衡达到这种程度,以至于战争成为达到国家目标的有效方式。

甚至迄今为止最富毁灭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有将战败国置于一蹶不振的境地。相对未受多大损伤的美国曾帮助西欧、日本(经历核攻击造成的巨大恐慌)从灾难中恢复过来。

然而,一旦核武器发明,谁也无法忽视这种事实:即全球范围的战争会使人类文明倒退到或许比公元前8000年更为原始的境地。如果20世纪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动用各自的核武器,谁也不能在这种战争中死里逃生,就像260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恐龙在劫难逃时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性战争不可能再爆发,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政府都明白这一点,自从1945年以来,无核国家之间曾发生过一些小规模战争,甚至连美国和苏联也卷入这些冲突。1962年,全球由于古巴导弹危机曾处于核毁灭一触即发的边缘,但各国最后还是退缩了,或许人们都头一次清醒意识到核世界到来的可能。

美国在越南、苏联在阿富汗的经历,使各自认识到,这种类型的战争简直得不偿失。欠发达国家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相互征战,或继续将国内战争进行下去。但如果有谁认为战争能达到任何预期目的一定是疯了。譬如,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8年战争,最终除了骇人听闻的生命财产损失,没有任何结果。黎巴嫩内战花去了双倍时间,结果也是如此。北爱尔兰的权力冲突无休无止,但对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没有任何有益的影响。

新的国际局势还导致了一些可笑的结果。那些认为自己有天敌的国家,已不能像比方说斯巴达人和雅典人曾经做过的那样,直接对抗,美国和苏联相互冷战约40年,但从未起而对抗,甚至连外交关系都未曾断绝,它们不仅不敢相互开战,甚至都不敢中止相互之间的谈判。

随着2000年的逼近,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正在缓解,似乎冷战已经结束。这到底是地球上战争本身的终止,还是终止的开始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从某种程度上有赖于另一条社会进步的途径——贸易往来——是否成功。

此外,社会主义国家正在探索将自己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的道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因为自己曾在战争中遭受失败,而是因为他们看到,这是可以带来最大的长期利益的途径。

对于许多致力于和平的国家来说,摒弃战争有助于达到自己的目标,国与国之间均从自身利益考虑问题,采取行动,许多国家不再认为使用武力是使自己进步的手段,战争终将被弃绝。

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合作的增加,政治联系同样得到加强显然不可避免,例如欧洲,各国将精力放在经济问题上已达40年左右,经济发展促进政治联合,欧洲议会现在已由作用相对较小的机构发展为真正具有影响的组织。也许欧洲议会正是即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的模式的先驱。

显而易见,在我们由2000年向3000年挺进的过程中,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问题,连同相互联系的世界经济体系所带来的明显好处,终将摒弃战争。这些潮流将导致国与国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尽管每个单独的国家可能愿意、甚至希望自己的文化不受影响。事实上,人类需要的是紧密合作的世界中的文化多元性。这将使人类生活更丰富多彩,创造力更富于朝气,艺术更为绚烂。

(摘自《诠释人类万年》,(美)艾萨克·阿西莫夫等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